全自动压瓦机消息来自中国新闻网马英九称九二共识
2015-04-29
全自动压瓦机消息来自中国新闻网马英九称九二共识找到两岸可接受基础质问蔡英文,中新网4月29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今天说,““九二共识””对台湾 大的意义,就是找到双方可以接受的政治基础,且是两厢情愿,不是一厢情愿。
马英九上午视导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陆委会),他在致词时表示,22年前今天,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签署四项协议,这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后的 个成果,也是开启两岸制度化协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英九表示,10年前的今天,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跟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达成五项共同愿景,为两岸回顾““九二共识””奠定基础。
马英九表示, 近台北市长柯文哲提出“一五新观点”,主张“尊重两岸过去已经签署协议和互动历史,以‘四个互相’原则,促进交流、增加善意,让两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来”;蔡英文也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并表达未来如果重返执政,将依据监督条例逐案检视两岸协议、继续协商的立场。
马英九说,对柯文哲与蔡英文愿意抛开过去的主张,务实面对两岸大势所趋的和解与合作,朝向当局现行大陆政策的方向调整,“我们愿意正面看待。”
另一方面,马英九也表示,他不得不指出,蔡英文与柯文哲的主张都在回避“一中”问题。
他表示,尤其蔡英文已被民进党提名参选2016,更有责任明确回答两个问题, ,“维持两岸现状”的“现状”是什么?第二,如何维持这个现状?蔡英文必须说清楚“现状”的内容与如何维持的方法。毕竟两岸关系不仅涉及台湾2300万人民的福祉,也攸关台海稳定及区域安全,台湾人民与国际社会都有权利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马英九讲话全文:
22年前的今天,海基会辜振甫董事长与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签署4项协议,这是两岸达成“九二共识”后的 个成果,也是开启制度化协商的重要里程碑。10年前的今天,在野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与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先生达成五项共同愿景,为两岸回归“九二共识”奠定基础。我在这个历史纪念日来到陆委会,和大家共同回顾与前瞻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特别意义。
所谓“九二共识”,就是两岸在1992年达成“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对台湾 大的意义,就是两岸对 敏感的“一个中国”问题,终于找到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治基础,而且是两厢情愿,不是一厢情愿。我方表述“一个中国”,必须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当然就是“中华民国”,而不是“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如果没有“九二共识”,就不会有1993年汪辜会谈,更不会开启2008年后两岸和平发展的机会之窗,可见“九二共识”真正是确保两岸和平与繁荣的关键。
1987年7月政府宣布解除台澎地区戒严,11月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军事冲突、和平对峙,进入民间交流的新阶段。1991年两岸并分别成立海基会与海协会,建立制度化的交流管道。但双方对“一个中国”的歧见,也日益凸显。
民国1992年8月1日李登辉主持“ 统一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1992年10月底的香港会谈,陆方要求就“一个中国”表述方法进行讨论,但双方没有共识,因此我方11月3日建议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达,11月16日海协会传真表示:尊重并接受海基会建议,两会各自采用口头声明方式表达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求同存异的共识,与李登辉主持国统会通过的一个中国的涵义,几乎完全一致。
从上述过程可以了解,“九二共识”不是由大陆提出,强迫我方接受,而是由我方提出,大陆同意接受。当时“总统”是李登辉先生,陆委会主委是黄昆辉先生。这一段历史,不容否认。2000年4月,陆委会主委苏起用“九二共识”四个字来表述这个共识,也获得两岸多数人沿用至今。中共从18大起,将“九二共识”正式列入中央文件中。
让我们回顾一下23年来“九二共识”的演变。香港会谈后,1993年4月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签署四个事务性的协议,开启两岸协商的新时代,打响了 炮。在1995年李登辉访美后,两岸紧张情势急遽升高。1996年“总统”大选,大陆对台湾外海发射二枚飞弹,造成台海危机,美国派遣两个航母战斗群来台警戒。1998年10月双方虽举行汪辜会晤并安排海协会长汪道涵次年访台,但是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岸关系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国论),大陆方面认为违背“九二共识”,再度中断两会往来。2000年首度政党轮替,陈水扁不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一边一国并发动“入联公投”;这8年间,两岸两会协商完全中止,台湾与美国也龃龉频频、高层互信丧失。
2008年“总统”大选,政党再度轮替,当年3月26日(投票后4天),大陆领导人胡锦涛与美国小布什总统通热线电话,主动提到:“大陆与台湾应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协商对话,“九二共识”是指双方都认知只有一个中国,但同意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这个说法,与上述李登辉主持国统会通过的一个中国的涵义,也几乎完全一致。2008年5月26日与29日,两会正式宣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中断10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6月11日,双方在北京会谈并在两天后宣布达成开放两岸直航与陆客来台观光的决定,为两岸新关系跨出 步。
事实上,23年来两岸互动经验证明,双方遵守“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就稳定前进;有一方不遵守,两岸关系就动荡倒退。例如汪辜会谈,只开了一次就因为“两国论”与“一边一国论”而成绝响,而且两会协商一停就是十年,一直到2008年之后,才恢复召开。结果这七年来,江陈会就开了8次,林陈会也开了2次。但回顾两岸关系十年平白空转,台湾错过了不少发展升级的宝贵机会,令人感慨不已。
与“国内”部分人士对“九二共识”仍有歧见,希望建立新的两岸论述。例如,四年前民进党蔡英文主席竞选“总统”时提出的“台湾共识”及“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主张、谢长廷先生提出的“宪法共识”、“宪法一中”或“宪法各表”等,这些主张虽然努力凝聚新的共识,但在台湾内部及两岸沟通过程中,都没有同时获得台湾社会与大陆方面的认同,迄今无法取代“九二共识”。
近台北市长柯文哲提出“一五新观点”,主张“尊重两岸过去已经签署协议和互动历史,以四个互相原则,促进交流、增加善意,让两岸人民去追求更美好的共同未来”;民进党蔡英文主席也主张“维持两岸现状”,并表达未来如果重返执政,将依据监督条例逐案检视两岸协议、继续协商的立场。对于柯市长与蔡主席愿意抛开过去的主张,务实面对两岸大势所趋的和解与合作,朝向政府现行大陆政策的方向调整,我们愿意正面看待。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相较于政府清楚说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一中”就是中华民国,蔡主席与柯市长的主张都在回避“一中”问题。尤其蔡主席已被提名为民进党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更有责任明确回答两个问题: ,“维持两岸现状”的现状是什么?是不是目前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与“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之下的两岸和平发展?第二:如何维持这个现状?蔡主席必须说清楚“现状”的内容与如何维持的方法。毕竟两岸关系不仅涉及台湾2300万人民的福祉,也攸关台海稳定及区域安全,台湾人民与国际社会都有权利知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我从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发现“九二共识”有三大特色:
,“九二共识”立足于中华民国宪法。
一中各表反映的是宪法对两岸关系的定位,也就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这是是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体现。
第二,“九二共识”是我方提出的建议。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之间 敏感又不能回避的议题。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是我方主动提出,大陆当局决定接受的共识。两岸能在“一个中国”这个议题上,达成难得的政治交集,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真正是得来不易,双方都要用心珍惜,不要偏离。我再说一遍,用心珍惜,不要偏离。
第三、“九二共识”是通过检验、务实可行的共识
七年来成功经验证明,“九二共识”确实可以为两岸带来各种和平红利。“国内”民意对此可以接受,国际社会更认为对维护区域和平有帮助。目前其他的主张,缺乏具体内涵与实践方法,难以获得台湾、大陆及美国等各方的认同与信赖,显然未来维护两岸和平繁荣的关键,还是在于实践“九二共识”。
7年来,透过制度化协商,两岸签署了21项攸关民生的协议,为两岸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21项协议范围涵盖三通直航、陆客来台、食品安全、医药卫生、共打犯罪、经济合作等领域。尤其双方主管两岸事务的部会首长去年3次碰面,并 地互称官衔,更有助于双方互动的正常化。这都是实践“九二共识”的结果。